殼體的厚度
a. 壁厚要均勻,厚薄差別盡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25%以內,整個部件的最 小壁厚不得小于0.4mm,且該處背面不是A級外觀面,并要求面積不得大于100mm²。
b. 在厚度方向上的殼體的厚度盡量在1.2~1.4mm,側面厚度在1.5~1.7mm;外鏡片支承面厚度0.8mm,內鏡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.6mm。
c. 電池蓋壁厚取0.8~1.0mm。
d. 塑膠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見壁厚推薦值見下表:
塑膠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見壁厚推薦值(單位mm) |
||||
工程塑料 |
最小壁厚 |
小型制品壁厚 |
中型制品壁厚 |
大型制品壁厚 |
尼龍(PA) |
0.45 |
0.76 |
1.50 |
2.40~3.20 |
聚乙烯(PE) |
0.60 |
1.25 |
1.60 |
2.40~3.20 |
聚苯乙烯(ps) |
0.75 |
1.25 |
1.60 |
3.20~5.40 |
有機玻璃(PMMA) |
0.80 |
1.50 |
2.20 |
4.0~6.0 |
聚丙烯(PP) |
0.85 |
1.45 |
1.75 |
2.40~3.20 |
聚炭酸酯(PC) |
0.95 |
1.80 |
2.30 |
3.00~4.50 |
聚甲醛(POM) |
0.45 |
1.40 |
1.60 |
2.40~3.20 |
ABS |
0.80 |
1.50 |
2.20 |
2.40~3.20 |
PC+ABS |
0.75 |
1.50 |
2.20 |
2.40~3.20 |
殼體的厚度
塑料的成型工藝及使用要求對塑件的壁厚都有重要的限制。塑件的壁厚過大,不僅會因用料過多而增加成本,且也給工藝帶來一定的困難,如延長成型時間(硬化時間或冷卻時間)。對提高生產效率不利,容易產生汽泡,縮孔,凹陷;塑件壁厚過小,則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動阻力就大,尤其是形狀復雜或大型塑件,成型困難,同時因為壁厚過薄,塑件強度也差。塑件在保證壁厚的情況下,還要使壁厚均勻,否則在成型冷卻過程中會造成收縮不均,不僅造成出現氣泡,凹陷和翹曲現象,同時在塑件內部存在較大的內應力。設計塑件時要求壁厚與薄壁交界處避免有銳角,過渡要緩和,厚度應沿著塑料流動的方向逐漸減小。